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记忆与未来蓝图之间 | 红蓝药丸Vol.3

神兽之间 2022-09-29

「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

在电影The Matrix中,当Morpheus(梦神/睡魔/引路人)摊开双手,展示出红色药丸与蓝色药丸,Neo所面临的选择事关谎言或真相虚拟或现实甘为幸福的傀儡或承担自由意志。而与电影不同的是,在这个世界,你可以在红药丸与蓝药丸间随时切换,用不同视角观察外部、审视自我。神兽之间相信:真理并非绝对之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有可能作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01

进化的蓝图

好社会的八个特征

《蓝图》

#人类学#社会学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a Good Society

[希腊]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著

贾拥民 译

湛庐文化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5


为什么流落到荒岛上的沉船幸存者,仅有部分人活了下来?为什么建设乌托邦社会的尝试大都失败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面孔?交友是一种天生的倾向吗?从沉船事件中幸存者的故事,到南极洲探险的科学家的故事;从人们努力创建一个脱离于现实社会的乌托邦的故事,到科幻小说的故事;从哈扎人和图尔卡纳人的故事,到人类与黑猩猩友谊的故事,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在这本包罗万象的著作中,向我们讲述了好社会的八个特征,以及对这些特征背后原因的追溯。


    我喜欢的两位作家不幸发生了书名撞车事件,不久前我推荐了Robert Plomin的Blueprint: 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而去年Nicholas Christakis出版了Blueprin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a Good Society,而且最近有了汉译本,不过Plomin的书主要讲个体特性,而Christakis则侧重于考察人类的生物特性如何让我们发展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网络,并组织起合作性的复杂社会。

    Christakis的背景比较特别,他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流行病开始的,但流行病的传播其实和信息与观念的人际传播有相当大的共通之处,对两者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对社会网络和传播学规律的考察上来,所以他的研究兴趣转移也算得上顺理成章,另外,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这一专业背景也让他在今年名声大噪,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何此书的汉译本会来的这么快。

    @神兽织缣(神兽之间首席知识架构师)

&

02

作家彭剑斌作品

回忆细微的历史、个人的历史

《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

#文学#小说

彭剑斌 著

铸刻文化 |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丛书: 单向街/单读

2020-11


非虚构的《不检点与倍缠绵书》记录了我在贵州跑业务期间(2004—2006年)的工作、生活和爱情,为了努力将自己摆在一个“正常人”的位置,我在写这篇的时候刻意避开了我的写作;而收入此书中的十几篇小说,又绝大部分写于我的“贵州时期”,所以刚好补上了这个空缺。简言之,这是一本关于我在贵州三年的生活与写作的书。即使考虑到少数几篇不是写于那个时期的贵州,我也只需作一点简单的修正: 这是一本关于我在异乡漂泊与写作的书。(彭剑斌)


《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是我梦想中的中国南方语言的一次梦想中的胜利。这些小说,对情节的安排,对应该展开的细节的选择,对应该摈弃的事物的摈弃,都是由语言决定的。那些虚构的事件可能或不可能在现实里发生,从来不是我写小说时应该或不应该这样去写的依据,应不应该写,语言说了算。我创作小说,其实就是虚构一群用文学的语言说话的人民,并梦想着他们在语言上过着无比优越的生活。(彭剑斌)


    彭剑斌的笔,能把现实写出梦的恍惚,把梦写出现实的质感。

    彭剑斌写的东西,没有任何知识分子的审视、旁观、反思这类型的视角,他就是扑面而来的现实,猝不及防的梦境,这一点会让我想到刘小东的某些画作——近乎透明的感受力。不过,要把现实还原为现实,得多么费力。

    他写得比我活得还有耐心。为什么耐心?当他描绘一个空药盒时,时代距离他很远很远。

    他是个语言的享乐主义者,所以你从来看不到他描绘现实的苦辛。语言自己丰盈自己,自己取悦自己。阅读彭剑斌,是一种快乐。

    @陈凌云(本书策划人)

&

03

⼀部全⾯、深⼊研究浮世绘的著作

《浮世绘》

#艺术史

潘力 著

浦睿文化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10


浮世绘是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出自民间画工的版画艺术,被誉为“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它以花魁美人、歌舞伎演员、春宫魅惑、民俗风景、花鸟虫鱼等社会风俗为主要题材,表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中国浮世绘研究权威潘力清晰地讲述了浮世绘300年的兴衰史。鸟居派、歌川派等7大流派的来龙去脉,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31位大师的生平故事与艺术成就,《歌撰恋之部》《富岳三十六景》《名所江户百景》等200多幅经典作品的风格解析,都在书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市面上讲浮世绘的书很多,但很少有一本同时受到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乃至学者的肯定,而潘力教授的经典著作《浮世绘》就是这样一本书。国际浮世绘学会理事长小林忠先生说它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深入研究浮世绘的著作”,2007年首版在豆瓣有8.8的高分,口碑相传12年,读者评价“专业、详细”“看完可以把浮世绘理解得透透的”,现在重版再来。

    这本书有410页,梳理了浮世绘300年的兴衰史,介绍了浮世绘历史上所有的大师和他们的代表作,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写乐、喜多川歌麿一一登场,还将印象派画家凡·高、莫奈等的作品和浮世绘并列,直观地呈现浮世绘的影响。全彩印刷+精良装帧,高清美图+细致解读,良心推荐。

    @大泽的大(本书责编)

&

04

以讲故事的形式

追踪猫群野外繁殖和捕食行为

《流浪猫战争》

# 生态学

Cats Wars: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a cuddly killer

[美]彼得·P.马拉/[美]克里斯·桑泰拉 著

周玮 译

商务印书馆

丛书: 自然文库

2020-10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户外的家猫(包括流浪猫、散养家猫)仅在美国每年就会杀死数以十亿计的小型脊椎动物。此外,流浪猫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觑。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援引最新研究成果,考察户外家猫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生物多样性和公共卫生的冲击和影响,并试图围绕管理的争议,给出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从人和猫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开始考察,由古埃及人类对猫的驯化开始,到当今宠物饲养者数量的爆炸性增长。伴随而来的是有丰富数据支持、清晰展示的种群数量趋势、猫科动物的疾病以及相关的人类活动带来的物种灭绝史。作者详细的展示了猫这样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意义的宠物是如何在不经意间造成可以与气候变化比肩的生态学影响。这一影响与人类活动相伴而遍及全球。在本书的末尾,作者提出了关于流浪猫控制的新思路。根据美国兽医学会的调查,流浪猫的期望寿命不足室内豢养家猫的一半,而对它们的控制,对于野生动物、流浪猫和人类都有利。


    《流浪猫战争》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注定受到争议。书中提到的相关研究者,还有书籍的出版本身,都遭到了诸多反对的声音。国内虽然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先前并没有人把流浪猫的问题作为学术项目来研究,也从未有人在正式读物上公开讨论。

    流浪猫很常见,荒野、公园、校园、小区,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它们很可爱,是当之无愧的万人迷、备受瞩目的明星。有人单纯喜欢看它们的样子,有人把投喂它们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也有人极其讨厌它们;每一次“虐猫事件”的出现,总会掀起一场舆论的狂潮。

    这是我们在引进中译本版权之前考虑的首要问题。中国的爱猫团体不在少数,书中一些观点对猫的拥趸来说,可能显得激进,甚至残酷无情。因此就连一些自然保护团体也不得不对流浪猫的问题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避免正面冲突。这本书的出现,可能会撕破大家心照不宣地保留着的一层窗户纸。

    让我们稍感意外的是,在为中译本征集各地的流浪猫照片时,有很多爱猫人慷慨地提供了他们在旅途或者日常生活中拍摄到的一些非常漂亮的流浪猫照片;中译本出版后,首先出来主动推介这本书的,也正是一些爱猫团体。这表明我们的爱猫团体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而且在努力用更科学、理性的态度去爱护那些毛球萌宠,为它们争取更高的动物福利。

    单凭一本书,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问题。我们也不能指望从中找到确定的方案。但无论如何,有人关注,多少意味着离解决问题更近一步。

    @熊姣(本书责编)

&

05

人文主义最后的大师

乔治·斯坦纳的一生总结

《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

#文学#访谈

Un Long Samedi, Entretiens

[美]乔治·斯坦纳 / [法]洛尔·阿德勒 著

秦三澍 / 王子童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9


今年2月,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离世。本书整理了这位传奇知识分子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于2002年到2014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对谈,共分为五个章节,涉及话题极为多样,相当于斯坦纳在人生最后阶段对自己的总结。


在对谈中,斯坦纳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童年如何克服身体的残疾,如何神奇地逃脱纳粹的迫害。他始终关注犹太问题和语言问题,称犹太人为“地球上的客人”,视每一种语言为打开新世界的窗子。作为跨越多个领域、学养深厚的文学评论家,他分享自己所钟爱的作家,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塞利纳等人进行评价。彼时已年逾七旬的他还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死亡。在星期天到来之前,斯坦纳向读者展示了度过这一“漫长的星期六”的豁达智慧。


    “为什么德语能让人变疯,并把所有东西都转换成哲学?因为德语动词往往出现在漫无止境的长句的末尾。也就是说,我们会犹豫,会不断重新开始,我们对自己说‘或者,或者,或者’,最终也没能找到那个动词。”

    读《漫长的星期六》那会儿,我同时还在编校关于德意志史的丛书。看到斯坦纳这段话时,我截图发给朋友:“大师认证本人已疯!”

    德意志史一本接一本,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大战小战热战冷战,无数的人、无数的国、无数被树起又被推倒的碑……我读得晕头转向,然后看到斯坦纳说,所有这些恢弘壮阔,只是一个漫长的星期六而已。原来我只是在读一篇周六日记?这个星期六只有一个漫无止境的长句,人作主语,历史作宾语,看不到末尾,看不到那一颗能真正发出动作、最终决定好坏的动词——最后,我们度过了怎样的时间?我们等来了星期天的弥赛亚吗?

    这令我感动。等待看起来和停滞一样,但两者有根本不同。我总认为自己已停滞,但斯坦纳指出的“这一没有保证的等待”似乎给了我的停滞以某种意义——就算不是意义,也是安慰——我没有停下,我和所有人一样,我们在等待。

    希望人能真正等来第七天,那时,爱与理的子民全部复活。

    @何虹霓(本书编辑)

&

06

畅销六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名作

打破偏见从了解偏见开始

《偏见的本质》

#心理学#社会学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美]戈登·奥尔波特 著

凌晨 译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丛书: 智慧宫

2020-10


舒适圈、鄙视链、地图炮、替罪羊……打破偏见从了解偏见开始。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读之书。


    最根深蒂固的疾病是什么?或许是每个人内心最隐秘的那个角落——偏见。

    罗翔老师曾说,在网络的匿名环境中,“人人都可能成为法外狂徒张三”,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让我们潜意识里那些“无知”和“幽暗的情绪”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偏见无处不在,小到日常无意识的谈话,大到国际间的种族纷争,偏见随处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偏见形成与运作的复杂机制,或许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的、应对这个充满敌意与爱意的世界。

    这本书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

    偏见,是愚民的君主。拒绝成为“乌合之众”,或许应该从阅读这一本书开始。

    @石敏(后浪营销)

&

07

史上第一部获普利策奖的漫画

以动物世界重现纳粹种族清洗历史

《鼠族》

#漫画#图像小说

MAUS: A Survivor’s Tale

亚特·史毕格曼 著

宋瑛堂 译

出版社: 脸谱

丛书: PaperFilm书系

2020-2-6


逃得出集中营,卻走不出“家”这个迷障?


提到非虚构图文书或纪实漫画,一定会提到的代表作,便是亚特‧史毕格曼连载于1978年至1991年的作品《鼠族》。本书是纳粹大屠杀相关题材的破格之作,于1991-1992年受邀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


本书细致刻划一位幸存者的创伤经历,不只重现了纳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逐步进逼,更从战后母亲自杀、父亲续弦、父子间的不睦……逃过大屠杀却逃不了的家庭纠葛,向读者展示那段历史如何仍作用于现在。


    用作者自己在作品中“现身”时的话来说,整本书无法浓缩成一个“讯息”,它所呈现的是历史作用于个体身心的复杂痕迹。漫画将人替换成动物,以老鼠的形象代替犹太人。“鼠族”们经受的并非是一场突然、孤立的灾祸,而是延绵漫长的家族创伤。

    @川卡(神兽之间主编)

&

08

“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

开启以女性经验为杠杆的文学革命

《碎片》

#文学#随笔

La frantumaglia

[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陈英 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书: 埃莱娜·费兰特作品系列

2020-10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


全书按年代分为三辑: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家和出版人的书信往来,重点讨论了《烦人的爱》中母亲的身体与写作的隐秘联系,也收录了她和导演就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的细致商榷,还包含了作家从未被发表过的一些创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图2003—2007”收录了作家和导演就《被遗弃的日子》的电影改编进行的往来书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说中探寻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书信2011—2016”收录了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来作家接受的部分书面采访,读者可以窥见作家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以及对女性写作的历史和任务的犀利看法。


本书标题“碎片”(frantumaglia)来自作者的母亲常用的方言词汇,指遭遇矛盾和混乱的个体体会到的痛苦,但作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文学理念,并尝试在多年的创作中释放这个词汇背后的解放力量:作家要利用这种旋涡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风险,抵达令自己、令读者陌生的真实经验。


    近三十年的访谈和书信,可能见证了一个作家从成熟走向盛年的过程,从《烦人的爱》(1992)到《我的天才女友》(2011), 读者带着被启发的狂喜,看着她如何把自己深思熟虑的诸多问题——母女关系、神话和女性、阶层和命运,等等——巧妙地移植进她的小说。”碎片“是读者在离开这本书之后,在任何形式的”阅读“中都将忍不住打捞的真相。

    @索马里(本书编辑)

&

09

人们何以变得暴力?

我们对此能做什么?

《他们为什么杀人》

#社会学#犯罪学

Why They Kill:The Discoveries of a Maverick Criminologist

[美]理查德·罗兹 著

王兢 / 张晓宁 译

麦读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0-8


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理查德·罗兹,在本书中追寻“犯罪学领域的达尔文”——朗尼·阿森斯的犯罪研究之路,走进那些世界上最暴虐、最凶恶的灵魂深处。


朗尼·阿森斯生于一个暴力之家,当他开始在大学攻读犯罪学学位后,便致力于于“人为什么会变得暴力”这个问题的研究发现。阿森斯为数百名暴力罪犯做了深度访谈,这项努力持续了近十年,最终让他得到了“暴力化”这一发现。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的四阶段理论,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基因、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只要完整经历过这一阶段,都会沦为一名危险的暴力罪犯。


《他们为什么杀人》集合传记、犯罪学、社会学、知识史于一身,对于那些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变得暴力,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的人,本书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观点与视角。


    十四岁的大连杀人小恶魔,法律拿他没有办法,但他还有迁善改过的机会吗?

    依法出狱的韩国素媛案惯犯,法律似乎也治不了他,但他真是天生性恶、本性为魔吗?

    读本书,你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犯罪学家阿森斯号称“犯罪学领域的达尔文”,他以翔实的数据和访谈记录雄辩地证明,暴力并非天生,而是演化而来。但一旦暴力进展到一定程度,它就再也无法扭转。

    @王兢(本书译者)

&

10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

首部随笔集

《用电影燃尽欲望》

#电影#随笔

非道に生きる

[日]园子温 著

余梦娇 译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丛书: 雅众·影事

2020-10


“哪怕是最劣质最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这本书是园子温在一个夏天,利用片场的休息时间写成的创作随笔。也就是说,就连写成这本书的方式都在践行他生存、创作的准则——“刹那主义”。他在前言中说「如果整天想着好好守护自己的才能之类的,那只会变成无聊的导演。只有在掉进下水道、豪饮一番污水、被嘲笑连才能的碎屑都没有的境况下,才会激发出火焰般的“干劲”,才会涌现出让人目眩神迷的“憎恨”。我只想活在那个“瞬间”。正因爆发于瞬间,能量才会惊人。」翻译这本知行合一的狂暴之作,也让我获得了澎湃的生命力,不惧向人生展示自己的胜负欲。

    @余梦娇(本书译者)

&

11

83岁托马斯·品钦新作

反思技术的政治与人的处境

《致命尖端》

#文学#小说

Bleeding Edge

[美]托马斯·品钦 著

蒋怡 译

译林出版社

丛书: 托马斯·品钦作品

2020-11


互联网泡沫破灭的2001年,一位纽约私家财务侦探玛克欣,在纪录片拍摄者雷吉、纽约警察、CIA前特工交织的情报网中,调查亿万富翁艾斯的一桩阴谋,以及纽约和其虚拟的地下网络如何成为“帝国”的角力场。其间,她面对UFO相关的时间旅行者,相识俄国KGB、各色徘徊在边缘的极客怪咖、代码小子与企业家,遭遇神秘死亡,艳遇南美CIA硬汉,步入逐渐溢出现实的“深网”的虚拟世界……终末,行凶者会被揭露,而不会被绳之以法吗?而那个让纽约出现“归零地”的敌人是否再度归来?


与《万有引力之虹》把V-2火箭技术放在二战的历史语境下描述一样,《致命尖端》凸显了技术主题,将互联网、虚拟实境置于9·11事件、后现代消费社会等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它以互联网发生转折的2001年为背景,讲述“.com”经济泡沫破灭后的影响、互联网模式的换代。


这是品钦崭新的文学尝试,也是他对当代前沿科技的反思。他探索了“深网”和极客的生活,呈现了互联网中的许多前沿科技即将洪水般涌来的趋势。


    封面设计以互联网与科技矩阵的意象呈现主题,以颗粒等大的方块象征数位的像素,透过位移、组合、移动构成纸上的科技,也透过文字藏着读者待解的密码。封面采用日本进口素面镭射纸印制,呈现出极佳的高科技感,并与黑墨相映出带有互联感的封面视觉。

    @廖韡(设计师)


以上排序,不分先后

- END -



「 Which is your choice? 」

第一批💊回顾传送门

第二批💊回顾传送门


本周线下活动,点击前往报名

智酷青年文化买手

⚡︎

Smart & Sexy


点击了解神兽之间会员权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